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从分科之学到科学之学蔡元培学术观的转变与北(4)

来源:黑龙江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将各系分为五组。合并文理,打破两科藩篱,并不意味着“学”是一盘散沙。在这次会议中,配合“大学本科”的建议,蔡元培代表北京大学提出了

第二,将各系分为五组。合并文理,打破两科藩篱,并不意味着“学”是一盘散沙。在这次会议中,配合“大学本科”的建议,蔡元培代表北京大学提出了《大学本科学科课程编制法草案》,将大学本科各系分成五组——“组一,数学、物理、天文等。组二,生物、地质、化学等。组三,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组四,中国文学、英文学、法文学等。组五,史学、政治、经济等。”(25)本校拟在专门以上各学校校长会议提出讨论之问题(续)[N].北京大学日刊,第242号,1918-11-01(5).

五组的分类贯穿于大学本科的整个培养过程。按照课程编制法草案,大学一年级除“共同必修科”外,应学习“选修科”,选修即分以上五组,学生须“于一组内选习九至十二单位,以为一年之后专习一系之预备。”(26)大学本科四年中共须修习够80个单位(学分)。本校拟在专门以上各学校校长会议提出讨论之问题(续)[J].北京大学日刊,第242号,1918-11-01(5).大学第二年起分系选课,三年之中“须在某一系及相关系内,选修三十至四十单位”,“在不相关之系内得选习六单位以上”。所谓相关与不相关,首先是指是否在同一组内。如草案所解释的“相关之系如数学、天文、物理等系,不相关之系如天文与文学等系。”(27)大学本科四年中共须修习够80个单位(学分)。本校拟在专门以上各学校校长会议提出讨论之问题(续)[J].北京大学日刊,第242号,1918-11-01(5).不过,所谓相关之系,并不仅限于同组。课程编制法草案的附表《大学本科各系课程》中详细列出了各系的具体课程以及相关的学系,哲学系几乎与所有系相关。(28)另如史学系的相关系为哲学系、文学各系、政治学系、经济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学系、法律学系(法科大学),经济学系的相关系为史学系、政治学系、哲学系、数学系,政治学系的相关系为史学系、经济学系、哲学系、法律学系(法科大学)。本校拟在专门以上各学校校长会议提出讨论之问题(续)[N].北京大学日刊,第246号,1918-11-06(4-5).按照这一附表,每个学系在组的基础上,更灵活地为各自学系规定了相关学系,并要求学生随兴趣在不相关学系选修课程。

通过改革提案,蔡元培勾勒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文理”两科的“学”的形象。这一“学”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广阔,其中各学科的相互关系更加密切,同时又呈现出一种有序的分类,并且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灵活性,可以自由突破“组”的类别。这一“学”的结构与原先文理两科、科下各自分门的结构完全不同。蔡元培所描绘的这个“学”虽然还是“专研学理”之学,但似乎已经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崭新的“学”。

四、变化的实质:从近代分科之学到现代科学之学

蔡元培所勾勒的这一新的“学”,实际上就是当时新兴起的以现代科学为主的“学”。他对于“学”的观念的变化实质上是从分科之学的近代科学观到以科学方法为核心的现代科学观的转变。

1.“科学”观的转型:新科学观与新科学分类

晚清已降,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学术也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传统中国的学术一般被称为“四部之学”,在晚清风雨飘摇之中,学人接受了从日本转道而来的西方学术观念。由于近代学术表现出明显的分科特征,日本以“科学”来翻译“science”,取“分科之学”的含义。晚清到民初,我国学术界逐渐接受了“科学”即“分科之学”的观念,学术转型表现为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29)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然而学术的转型并没有停止。1915年前后,随着留学方向从日本转向美国,赴美留学的新一代学人意识到另一种西方学术观念,并将之介绍回国大力宣传,任鸿隽和他所建立的《科学》杂志、中国科学社就是最为重要的代表。1912年任鸿隽赴美留学,在康奈尔大学就读三年后,他意识到,“所谓科学者,非指一化学一物理学或一生物学,而为西方近三百年来用归纳方法研究天然与人为现象所得结果之总和”(30)任鸿隽.五十自述[A].樊洪业等.任鸿隽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是,留美学生“突破了原以为科学乃分科之学的局限,把一个整体的科学摆在了国人的面前”,“科学”第一次接近了西方现代科学的真义(31)樊洪业,张久春.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文存[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被视为具有特定科学方法和精神的、整体性的学术系统(32)张帆.民初国学研究中“科学”范式的变迁——一个概念史的考察[J].近代史研究,2016,(5):135.。

文章来源:《黑龙江科学》 网址: http://www.hljkxzz.cn/qikandaodu/2021/0712/1991.html



上一篇:食品加工过程中致病菌控制的关键科学问题探究
下一篇:阿尔都塞的艺术与科学观

黑龙江科学投稿 | 黑龙江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科学版面费 | 黑龙江科学论文发表 | 黑龙江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黑龙江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